2021 年 4 月

獲得工作成就感的秘密,在於提振他人的生活

記得之前我的書《80求穩,20求飆》發表會時,來了幾位同樣目前也在金融業的同學,其中有一位來自台南,目前在某銀行擔任訓練理專金融商品相關知識,她在會後加了我LINE,然後就發了這段文字給我

看到她面臨的問題,我就想到我剛從香港回來臺灣上班的日子,因為在行業內已經十多年,每天就是按表操課,像機器人一樣,當初入行的熱情已經被業績壓力逼到消磨怠盡,甚至會自己一直自動感冒、生病、請假,自動不想上班。

有一天,我的喉嚨再次發炎,一大早請假慢慢地晃去看醫生,在路上,看到大家都趕著去上班,或者是已經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準備開始工作。那個當下,我突然有一種感覺,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所提供的服務,不管是醫生、老師、便利商店店員、早餐店店員、店家老闆、幫我掛號的護士、在路邊發DM的房仲等,他們負責的,其實是客戶的人生。

房屋仲介,大部分家庭是要用一生的積蓄,去換一間讓自己安定幸褔的房子;醫生看病,更不用說了,病人是把命交到他們手裡;早餐店,賣吃的,各式各樣的服務,負責的就是客戶的整個人生。

再反過來看看我自己所在的金融業,我們關心的是把手上的金融商品賣給客戶,告訴客戶這檔基金或股票如何值得買?為何潛力大?漲幅空間大,但似乎沒有人關心客戶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是否真的需要你推薦這樣的金融商品?

這社會對我們個人成就的推動,已經造成我們嚴重的過勞,而這通常都是來自兩個原因:第一個,社群媒體讓我們能全年無休地接收其他人的成就:加薪、買了新包、新房子,不斷傳送競爭的訊息,然後引發大家的不安全感。再來,在公司裡,長官的數位管理,不管是KPI或者OKR,都變成難以估量的壓力,我們的工時更長、睡眠更少、壓力也更大。

這年頭,大家都覺得自己很努力,但就是達不到預期的結果,因為大部分的人工作,都是做表面功夫,以為做過了就是會做了。從來沒有用心,也沒有去認真思考過……就像我在金融業最後那段時間一樣,活脫脫就是個職場老油條。社會不去質問這種瘋狂的制度,反倒在懲罰那些不快樂的人,好像沒有拿到業績就是人生失敗。

然後就變成:「反正就是一份工作嘛~何必思考這麼多呢?能交代過去就好了。」然後像機器人一樣,上班等吃中餐,吃完中餐等下班,下班之後又百般無聊,接著開始抱怨人生……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。

脫離惡性循環的方法……我想通了!

我的決定性瞬間,就是從那次的早晨看病開始。我不想再過這種日子,於是開始了我的創業之旅,學習大量應備的技能,接著開始了我的自媒體人之路:我努力利用網路,傳達更多正確的理財觀念。

而那位台南的粉絲,非常認真的與我討論了她未來想要走的方向,並且自動附上她的履歷表,我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:時間到了,你該幫助更多想和你一樣的金融從業人員了。

與誰同行,將決定你的未來。如果你也想像我一樣,利用你的財務金融專長,來幫助更多人,幫助了他人,自己會發亮,請跟我一起踏上「財務建築師」之路。想參加財務建築師的訓練?https://lihi1.com/0jTP2

不賣金融商品的「財務建築師」都在做什麼?

嗨,我是財務建築師Lidia顏菁羚。之前我參加了一場財務顧問論壇,來自全台的財務建築師們齊聚一堂,聽了好多人在財務顧問這條路上的心得分享。

其中有一位大哥,讓我的印象非常深刻,過去在某大金控從事保險業的他,接受很多商品知識的教育訓練,為了傭金收入,所以主推長年期(20年)的儲蓄險,當時因為剛出社會還很年輕又單身,覺得身邊年紀差不多大的朋友都很適合這樣的「規劃」,可以存到錢,自己也可以賺佣金,一舉數得。

但過了幾年後他發現,怎麼當初買這些儲蓄險的客戶很多都要辦理解約,減額繳清,或者是部分解約。對客戶來說,多少都會有財務上的損失。

了解完原因才知道,原來客戶當時買儲蓄險時,大多剛出社會單身又年輕,但經過了幾年,有的人結婚成家了,收入沒有跟著增加的情況下,支出大幅增加了,導致這種長年期的保單就沒有辦法再繼續繳下去。

這跟一開始他的本意完全背離!他心中很是疑惑:「不是每個行業都應該讓人更美好更幸褔嗎?怎麼我讓客戶存錢的本意是好的,但最後卻讓客戶因為解約而產生了損失呢?」

後來他認為,今天就算他幫客戶的保單規劃的再好,如果客戶的收支管理甚至是債務問題,沒有加總來看,依然會造成客戶的損失,而且保單的繳費不會有任何延續性。

剛好也我也和我的財務規劃導師張道麟先生見面,他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,也完全點到我們金融從業人員真正盲點。

財務建築師:遠離銷售金融商品的壓力

老師說到,自己在培訓財務建築師已經有十幾年的經驗。在從前,只要你的話術講得好,不管怎樣的商品,都能銷售出去。但是,這幾年來,金融資訊越來越透明,客戶也越來越會比較商品的差異,比方說「A產品和B產品幾乎相同,為何要這麼多手續費?」「是不是能夠給我其他優惠?」你遇到這樣的客戶,能不能回答得出來,然後轉換成訂單?

老師繼續說,金融從業人員遇到這此種情景,該怎麼辦?他將這種問題分成「現象解」和「根本解」來解釋

什麼叫「現象解」?在過去的時代中,客戶有某個想法,你就把你A商品銷售給他即可,就像上述銷售儲蓄險的大哥,以自己的揣想推薦了儲蓄保本商品,卻沒有將客戶的需求全盤考量進去,只以直線邏輯來解決問題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表面上,好像即時緩解了問題,但是問題會捲土重來,治標不治本!最後就造成了一般人對金融從業人員的信心喪失。

什麼叫做「根本解」?當你今天克服了客戶的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就再也不會出現了。比方說客戶想要保值的商品,你會問他,你會這樣想的原因是什麼?是手邊剛好多了一筆錢,還是其實是想要增加投資部位?將客戶的需求全方面的理解並且加以考量。客戶就會將重點放在你的專業能力和分析價值上,而不是商品的折扣而已

財務建築師的專業:解決客戶的痛點和滿足點

那該怎樣展現財務建築師的專業?其實很簡單,就是解決客戶的痛點和滿足點。

客戶的痛點是什麼?像是客戶總有財務上無法克服的問題,類似債務或者財務配比,這些他無法解決的事,你能幫他點通、釐清,那就是解決痛點。

客戶的滿足點是什麼?像是客戶總有未來想要達成的理想,類似退休規劃,這些他想得到的好處,你能協助他規劃,那就是滿足點。

所以,如果能對客戶財務做全面性的了解,包括客戶對金錢的價值觀,他的擔憂、恐懼、夢想的未來等等,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,才會是最適合客戶的,這才是讓客戶資產可以慢慢長大,而自己的金融業生涯也能長長久久的正確方向。

一起學會畫財務藍圖!你和客戶的都是

反過來看,除了金融從業人員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之外,客戶也要有這樣的觀念,畢竟建構財務大樓之前,如果沒有先畫好你的財務藍圖,那麼很容易想到什麼做什麼,人家說哪個不錯就去投資,最後也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最後的結果會不會是你想要的,還有可能把你的財務大樓蓋成頭重腳輕的違章建築。

想要財富自由的人比比皆是,但真的能說出自己財務全貌,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財務目標,並且也知道自己如何做的人,真的少之又少。 如果你現在或過去是金融從業人員,想要和我一樣成為一個收取顧問諮詢費的財務建築師,那麼可以來參加2021年財務建築師的初階培訓,一起來看看金融業到底該怎麼做,才是真正對客戶、對自己都有幫助的工作!

有沒有一種工作,是能看著孩子長大的?

早上起床,按照摜例送孩子出門上學,我刻意到距離學校大門約200公尺的路口停下,要他們二兄弟手牽手走人行道進學校,一來是想訓練哥哥能夠帶著弟弟,二來是想讓他們學習獨立。他們也很喜歡這種我讓他們自己作主的感覺。

看著二兄弟蹦蹦跳跳牽手走進學校的背影,我心想,怎麼轉眼間孩子就大了,我總以為時間還有很久。前幾天,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,說如果把你的人生畫在一張A4紙上,一個月為一格,以75歲計算,你可以畫上一個30X30的格子,就是900格。我特地用電腦畫了我自己的。媽呀,怎麼感覺剩一半啊,我們總以為人生很長,但是如果你把它給量化了,看起來竟如此短暫。

別想著「孩子還小」… …再貴的玩具,都比不上陪伴

我曾經因為在香港券商工作,把大兒子放到南投的住宿學校去讀小一,結果前面半年,老師會常常打來說,兒子在上課時就尿在褲子上,感覺也不是故意的,就是一種來不及就尿下去的狀態。我當時一直以為是他身體太虛,只要放假回家,就帶他去看很貴的中醫。直到有朋友提醒了我,很有可能是孩子心理焦慮,沒有安全感的關係,那天晚上,我想到淚流不止,而且覺得很自責,一直在想:「這樣賺錢工作,到底是為了什麼?」

如果幾年前的那個我,沒有選擇今天的這條路,我想我每天還是趕著上下班,孩子就算接回來臺北讀書,也是丟到安親班去,然後用錢買東西彌補他們吧?

很多父母是這樣的,想著孩子還小,等自己賺夠錢,就可以放下很多事情,全心全意陪伴,殊不知,那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你陪了。我聽過知名的親子教養部落客汪培珽老師曾說:「孩子的保存期限,只有十年」。

這十年,你可以陪他吃飯,陪他睡覺,陪剛入學的他走入校門,看著他小小的背影一點點長大,陪他在學習上因為挫折而哭泣,陪他因為學會騎腳踏車而開心。他的記憶會有你的溫暖陪伴,而你的人生,卻因為孩子而完整了。

不只是陪孩子,我也希望你停下來,過你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對自己好一點,想做什麼就立刻去做,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。無論你正在經歷什麼好的或不好的,開心或不開心,孩子不會因為你的「我是為你好」而對你有多一分眷戀和感情;時間也不會因為你的疲備而停下腳步。

如果你現在或是過去跟我一樣是金融業的從業人員,想要停止這種惡性循環,想要開啟不同的職業生涯,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,讓客戶追著你跑,不用擔心業績不達標,還可以有額外的收入,還能陪著孩子慢慢成長。

那麼,你可以來看看我是怎麼讓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,歡迎你邁向「財務建築師」之路。